教師姓名 |
著作 |
許添明 |
許添明、但昭偉、卯靜儒、陳佩英(2007.11)。「邁向一流大學」評鑑指標之建構。江蘇高教,2007年第6期,26-29。 |
許添明、蘇美琅(2007.09)。教育政策在學校執行之研究:以原住民學校推動傳統文化之教育政策為例。教育研究與發展,3(3),55-82 |
|
楊深坑 |
楊深坑(2007)。德國師資培育中心歷史發展與組織結構。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,3(1),35-55。 |
楊深坑、鄭勝耀、馬信行、黃慕萱、謝伸裕、楊正誠(2007)。教育學門國際期刊評比之研究。教育研究集刊,53(2),1-40。 |
|
周愚文 |
周愚文(2007.3)。「輝格史觀與教育史解釋」,﹝教育研究集刊﹞,第53輯1期,1-20。 |
譚光鼎 |
譚光鼎(2007)。特殊學生與多元文化教育。中等教育,58(4),8-31。 |
譚光鼎(2007)。再造學校文化以推動學校組織革新。中等教育,58(1),4-20。 |
|
譚光鼎(2007)。正義何處覓—批判種族理論及其對台灣弱勢族群教育之啟示。教育資料集刊,36輯,頁1-24。 |
|
黃乃熒 |
黃乃熒(2007)。國民中學教師所秉持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之調查研究。臺中教育大學學報,21( 2), 1-28。 |
黃乃熒(2007)。教師專業倫理及其完整實踐之行動。教師天地,148,11-18。 |
|
黃乃熒、張炳煌(2007)。高中教師對於高中課程學科中心推動策略之意見調查研究, 師大學報: 教育類, 52( 3), 19-42。(TSSCI) |
|
黃鴻文 |
黃鴻文、武曉梅(2007)。我們要識字:一群國小補校中高齡婦女學生的課程觀。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,7(1),69-110。 |
甄曉蘭 |
王麗雲、甄曉蘭(2007):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。教育資料集刊,36輯,25-46。 |
甄曉蘭(2007):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。教育研究集刊,53(3),1-35。 |
|
甄曉蘭(2007):課程研究的趨勢與方法論議題。課程與教學季刊。10(3),49-62。 |
|
廖遠光 |
Effect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’ achievement: A meta-analysis of studies in Taiwan.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, 24(3/4), 43 - 64. |
Effects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on students’ achievement in Taiwan: A meta-analysis. Computers and Education, 48(2), 216-233 |
|
Liao, Y. C. & Chen, Y. (2007). The effect of computer simulation instruction on student learning: A meta-analysis of studies in Taiwan.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, 2(2), 69 - 79. |
|
廖遠光、張惠雯(2007)。電子郵件在教學上應用的回顧與展望。科技發展與政策報導,3,55 – 69。 |
|
陳淑敏、廖遠光、張澄清 (2008)。少子化趨勢與教育改革之民意調查研究。教育政策論壇,11(3), 1-31。 |
|
劉美慧 |
劉美慧(2007)。欣賞文化差異與追求社會正義—重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。當代教育研究季刊,15(2),187-203。 |
劉美慧、黃嘉莉、康玉琳(2007)。臺灣教師評鑑制度之分析。當代教育研究季刊,15(3),37-65。 |
|
王秀玲 |
林新發、王秀玲、鄧珮秀(2007)。我國中小學師資培育現況、政策與展望。載於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,3卷1 期,頁57-79。台北縣: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。 |
洪仁進 |
陳閩翔、洪仁進(2007)追尋教學藝術―從J. Dewey思想衍繹教師角色與教學的美感特質。教育研究集刊,53(1), 87-118。 |
游進年 |
游進年(2007)。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概況之調查研究。中等教育,58(4),48-71。 |
林秀珍 |
林秀珍(2007)。學校運動會與教育神聖性的開顯。運動文化研究,1,29-52。 |
林秀珍、顧曉雲(2007)。課程改革新視野—學校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結合。教育實踐與研究,20(1),147-172。 |
|
方永泉 |
方永泉(2007),「美感教育對於教師品格之提昇─以教育電影之教師形象為例」,教育資料與研究,第75期,頁83-102。 |
方永泉(與潘慧玲、陸偉明、黃慕萱、謝伸裕等合著)(2007.9),「教育學門調查計畫成果報告:初步分析」,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,第八卷第四期,頁45-55。 |
|
方永泉(2007.6),「將女人還給歷史─文藝復興時期Christine de Pizan兩性教育思想之探究」,教育研究集刊,第五十三輯第二期,2007年夏季刊,頁41-72。 |
|
王麗雲 |
王麗雲、甄曉蘭(2007)。臺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,教育資料集刊,36,25-46。(NSC94-2413-H003-028) |
王麗雲(2007)。地方教育治理模式分析。教育政策論壇,10(1),189-228。 |
|
葉坤靈 |
葉坤靈(2007.3)。赫欽斯的「民主社會中教育的矛盾」。通識在線,31,21-23。ISSN:1993-7555。 |
葉坤靈(2007.4)。1980年以降美國高等教育的種族議題。教育資料與研究,75,121-136。ISSN:1024-3058 |
|
卯靜儒 |
許添明、但昭偉、卯靜儒、陳佩英(2007)。「邁向一流大學」關注面向與執行策略,江蘇高教,6期,26-29。 |
陳冠蓉、卯靜儒(2007)從外籍配偶的故事看台灣教育發展的挑戰,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,74:185-202。 |
|
郭諭陵 |
郭諭陵(2007)。各國的教師組織概況及其政治性。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,24(1), 127-152。 |
劉蔚之 |
劉蔚之(2007)。跨國知識轉移研究:以中國對德國教育學的接受與轉化(1928-1943)為例。師大學報:教育類。52(3),43-64。(TSSCI)ISSN: 1681-3138 |
劉蔚之(2007)。德國文化教育學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--兼述其在日本的傳播。教育研究集刊,53(3),93-127。(TSSCI)ISSN: 1028-8708 |
三、專書、專書論文
教師姓名 |
著作 |
許添明 |
許添明、何宣甫(2007.11)。十二年基本教育的經費需求與來源。收錄於蘇永明、方永泉主編之尋找國民教育的新方向: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研究(頁159-178)。台北:學富。 |
楊深坑 |
楊深坑、王秋絨、李奉儒(2007)(主編)。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研究。台北:高等教育。 |
楊深坑(2007)。發現正義和關懷的共同聲音。載於林逢祺、洪仁進(主編),課程與教育哲學:教育哲學評述(四)(39-52頁)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 |
|
楊深坑、謝斐敦(2007)。德國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研究。收錄於楊深坑、王秋絨、李奉儒(主編),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研究(81-104頁)。台北:高等教育。 |
|
周愚文 |
周愚文(96.2)。「影響臺灣教育發展的重大決策(1684-2004)」,收於澳門大學主編:《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系列一)。澳門:編者,頁33-42。 |
周愚文(96)。「〈反對競爭:讚許可鍛鍊的分析及哲學的顛覆性〉評析」,收於林逢祺、洪仁進主編:﹝課程與教學哲學:教育哲學述評﹞(四),台北:師大書苑,頁291-314。 |
|
黃乃熒 |
黃乃熒(主編)(2007)。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。臺北市:心理 |
黃乃熒(2007)。學校組織政治-文化隱喻的建構及其實踐性。載於黃乃熒(主編),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,1-28。臺北市:心理。 |
|
黃乃熒等(譯)(2007)。F. Dean 著。載於黃乃熒(總校閱),教育領導與組織永續發展。臺北市:華騰。 |
|
王如哲 |
王如哲(2007)。第六章 大學教育。中華民國教育年報2006。 |
王如哲(2007)。第六章 教育行政的制度面向。謝文全等合著。教育行政學:理論與案例。台北:五南。 |
|
林逢祺 |
林逢祺、洪仁進編(2007.3)。《課程與教學哲學:教育哲學述評(四)》。臺北:師大書苑。 |
甄曉蘭 |
甄曉蘭主編(2007):課程經典導讀。台北:學富。 |
甄曉蘭(2007):Bobbitt—如何編制課程。載於甄曉蘭主編:課程經典導讀,頁19-38。台北:學富。 |
|
廖遠光 |
廖遠光(2007)。教學科技的種類及特性。收錄於趙美聲、朱則剛、洪敏婉、林偉文、田耐青、廖遠光編著,教學原理 (頁285-310)。國立空中大學,台北縣。 |
廖遠光(2007)。教學科技的選擇及應用。收錄於趙美聲、朱則剛、洪敏婉、林偉文、田耐青、廖遠光編著,教學原理 (頁311-330)。國立空中大學,台北縣。 |
|
廖遠光(2007)。教學科技的評鑑。收錄於趙美聲、朱則剛、洪敏婉、林偉文、田耐青、廖遠光編著,教學原理 (頁331-344)。國立空中大學,台北縣。 |
|
劉美慧 |
吳景雲、劉美慧(2007)。高等教育原住民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。載於鄧毓浩主編,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(195-218頁)。台北:師大公領系。 |
王秀玲 |
王秀玲(2007)。〈教導與從發現中學習〉述評,載於林逢祺、洪仁進主編,課程與教學哲學:教育哲學述評(四)。台北市:師大書苑。頁223-237。 |
王秀玲(2007)。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。載於甄曉蘭主編,課程經典研讀。台北市:學富文化。頁149-167。 |
|
洪仁進 |
洪仁進(2007)友誼與教育。載於林逢祺、洪仁進主編,課程與教學哲學:教育哲學述評(四)(pp.71-83)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 |
林逢祺、洪仁進主編(2007)教育哲學述評(四)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 |
|
游進年 |
游進年(2007)。多元評量的實施困境與因應策略。載於周淑卿、陳麗華主編,教育改革的挑戰與省思,245-275。高雄:麗文文化事業公司。 |
林秀珍 |
林秀珍(2007)。<品格、社群與教育>述評。載於林逢祺、洪仁進主編,課程與教學哲學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頁53-69。 |
林秀珍(2007)。經驗與教育。載於甄曉蘭主編,課程經典導讀。台北:學富。頁117-133。 |
|
林秀珍(2007)。經驗與教育探微—杜威教育哲學之詮釋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 |
|
方永泉 |
方永泉(執行主編)(2007),《尋找國民教育的新方向: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研究》。台北市:學富。 |
方永泉(2007),「〈Peter Gardner 論宗教的教導與宗教自主的自由主義理想〉述評」,載於林逢祺、洪仁進主編,〔教育哲學述評(四)─課程與教學哲學〕,台北市:師大書苑。 |
|
葉坤靈 |
葉坤靈(2007.3)。強迫與評分和測驗倫理述評。載於林逢祺、洪仁進(主編),課程與教學哲學:教育哲學述評(四)(頁329-343)。ISBN:978-957-496-543-4 |
湯仁燕 |
湯仁燕(2007)。意識型態與課程。載於甄曉蘭主編,課程經典導讀(頁379-395)。台北市:學富。 |
黃純敏 |
黃純敏(2007)。〈課程設計〉述評。載於林逢祺、洪仁進(主編),課程與教學哲學:教育哲學述評(四),頁359-372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 |
黃純敏(2007)。一個叫做學校的地方:未來的展望。載於甄曉蘭(主編),課程經典導讀,頁413-433。台北:學富。 |
|
卯靜儒 |
卯靜儒、陳冠蓉 (2007)。「虎牙課程」。載於甄曉蘭主編《課程經典導讀》 (頁135-148)。台北:學富。 |
郝永崴 |
郝永崴 (譯) (2007)。G.D. Borich 著。有效教師。載於郝永崴(主編),有效教學法 (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) (頁 1-47)。台北市:五南出版社。 |
郝永崴 (譯) (2007)。G.D. Borich 著。了解你的學生。載於郝永崴(主編),有效教學法 (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) (頁 49-96)。台北市:五南出版社。 |
|
李玉馨 |
李玉馨(2007)。〈教育心理學與課程的規劃〉述評。載於林逢祺、洪仁進(主編),課程與教學哲學:教育哲學述評(四)(頁373-386)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 |